据美国媒体《National Security Journal》报道,20世纪50年代,美国海军曾提出一个计划,建造一艘能携带战斗机的潜艇航母。
按照设计方案,这种被称为AN-1的潜艇航母以“比目鱼”级导弹潜艇为原型,艇内设置两个机库,可容纳八架专门研发的三马赫战斗机。
发射时,潜艇需浮出水面,将战机竖直立起,通过外挂火箭助推器将其推送升空,再由战机自身发动机接管飞行。
理论上,潜艇能在六分钟内连续发射四架战机,八分钟内完成全部出动。
这些战机被设想为波音公司研发的高速战机,最高速度达到三倍音速,完全可以对抗苏联当时的截击机和轰炸机威胁。
然而,项目从未解决回收难题,波音提出的垂直降落方案也被证明风险过高,最终随着弹道导弹潜艇逐渐成熟,以及超级航母在常规战争中的价值凸显,美国最终放弃了潜艇航母计划。
想象的场景
为什么会有如此荒诞的构想呢?要结合当时的背景,也就是冷战伊始的战略焦虑。
二战结束时,美国凭借庞大的空军和原子弹掌握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,但这种优势在1949年苏联成功核试验后迅速被削弱。
军事专家普遍担心,一旦爆发全面战争,苏联的核打击会在第一时间摧毁美国境内的大型机场,使得战斗机和轰炸机无法升空。
空军的脆弱性被无限放大,特别是在核战争设想中,机场焦虑几乎成为美国战略界的噩梦。
与此同时,潜艇的隐蔽性被高度重视:它们能长时间潜伏,规避侦察卫星和轰炸机的攻击,如果能将潜艇与航母的功能结合,就可能在核打击后的废墟中保有少量可用的空中力量。
当时美国军方正处在战略狂热阶段,从背包核弹、核动力轰炸机到飞碟形飞行器,什么都敢想。
潜艇航母的提出,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:在核恐惧和技术冲动双重驱动下,哪怕是极端方案,也要拿来研究。
想象图
进入21世纪后,虽然潜艇航母的设想已成历史,但随着无人机的兴起,这一思路又有了新的意义。
不同于当年庞大的有人战斗机,无人机体积小,不需要复杂的甲板或拦阻索,甚至可以一次性使用而无需回收,这直接解决了降落难题。
潜艇释放无人机的想象空间非常大:它可以在战场前沿释放一群无人机,瞬间获得空中侦察能力,突破潜艇在水下盲眼的局限;它可以释放电子战无人机,在敌方雷达屏幕上制造混乱,为潜射导弹打击创造条件;甚至可以通过小型攻击无人机,对近岸目标发动低成本的突然袭击。
未来若能实现蜂群无人机的水下投放,潜艇将会变成一种灵活的无人机母舰,在情报、通信和打击之间自由切换,展现出比冷战时期设想更合理的战术价值。
潜艇发射的胶囊里装着无人机
目前,中美都在这一方向上展开探索,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美国海军在2010年代就测试过“黑翼”无人机,这是一种能通过潜艇鱼雷管发射的微型无人机,浮出水面后自动展开机翼起飞,可执行电子侦察和数据中继任务。
中国潜艇部队近年来也在测试水下释放无人机的实验,通过特制防水舱发射小型无人机,在岛礁或反潜密集区域提供战场情报。
某种意义上,这正是冷战潜艇航母概念的现实进化版,不再追求庞大的有人战机,而是通过无人化与智能化技术,让潜艇成为海战场上更难以预测的力量。
牛策略-牛策略官网-配资网上配资-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